当前位置: 首页>智库>观点>正文

发挥高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作用

2025-05-2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非遗传承培养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任。让高校在非遗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仅是对国家文化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举措。

高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历史使命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肩负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的时代重任。如何树立青年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高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可以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应该大力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在非遗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通过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为非遗保护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使非遗传承事业后继有人,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高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可以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非遗技艺中凝结的东方哲学智慧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表达。高校在教学中贯通“技以载道”的教育逻辑,通过构建“技艺研习——文化阐释——价值体认”的育人链条,使学生在掌握掐丝珐琅、木构营造等技艺精髓的同时,深入理解“天工开物”的生态观、“器以藏礼”的伦理观等文化内核。当青年学子在古籍修复中感悟“敬惜字纸”的文化态度,在传统戏曲排练中体会“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时,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能够唤醒深层的民族认同,从而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高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主要路径

多年来,各地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这些实践有力支持了非遗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对于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和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的来看,高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其一,以非遗专业教育为依托的专业化培养路径。专业化培养模式重点在“专”,通过体系化的非遗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非遗有关的文化艺术管理知识和非遗制作、表演、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获得系统性、专业性和全面性的掌握,从而作为专业性的非遗传承人才在非遗制作或展演、非遗传承与保护、国内外非遗传播与文化交流、非遗调查与研究等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专业化培养模式是由系统的非遗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非遗技能实践体系所构成。同时,这种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与其他非遗机构或企业合作的方式,通过联合设立非遗产业学院或者联合培养班,引入外界资源,从而实现非遗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其二,以研培研修和专项人才培养为载体的集中性培训路径。研培研修计划是从2015年开始,由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在全国进行的全国性的非遗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大量非遗传承人获得了系统、专门的非遗知识培训,提高了非遗项目的传承能力。专项人才培养则是各地依托于国家艺术基金和地方艺术基金所进行的非遗专项人才培养。非遗专项人才培养与研培研修计划相比,涉及的非遗项目类型比较单一,同时这种方式也更加侧重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两种模式稍有差异,但都是通过短期内集中性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学员的非遗传承能力。

其三,以非遗进校园为途径的多样化实践路径。非遗进校园活动是通过非遗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双向赋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传播和交流提供重要的抓手。同时,也通过各种形式的非遗活动大大扩展了青少年学生对于非遗的认知。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在全国各地的日渐兴盛,其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大大充实了校园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非遗进校园的实施途径多样,包括讲座、非遗技艺展示、表演、互动交流、培训等,不同的院校其采取的方式和引进非遗的类型各有不同,因此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活动特色。

高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行动策略

构建服务国家战略的高水平非遗学育才体系。高水平非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高校充分重视非遗人才的培养,对非遗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全面规划,将非遗人才的培养融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当中,根据非遗的交叉学科属性,多学科协同发展,同时积极引入相关企业资源、产业资源,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优秀专业素养和广博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完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非遗学课程体系。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社会的倾向,非遗作为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和社会性的文化现象,进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很好地弥补上述不足。要发挥非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优势,就必须将非遗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对非遗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发挥非遗作为重要基础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作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非遗学学科体系。非遗学学科定位应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界限,构建涵盖文化遗产学、艺术学、技术哲学等多维度的交叉学科框架,重点提炼非遗项目中“技以载道”的文化逻辑与“活态流变”的传承机制。在理论建构层面,重点提炼非遗实践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器以载道”的造物伦理,形成具有东方思维特质的学术话语体系。在方法论层面,建立“田野实践——理论阐释——创新应用”的立体研究路径,运用数字化建模技术解析传统工艺的科学机理,通过文化阐释学解码非遗承载的集体记忆与精神价值,借助设计创新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融合。学科教育体系应建立“双师协同”培养机制,将非遗传承人的经验性知识与高校的系统性教学相结合,形成“活态传承——学术研究——应用创新”的闭环育人模式。通过建立本土化理论范式与评价标准,该学科体系既能系统阐释中华文明延续的文化密码,又能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具有东方智慧的方法论参照。(瞭新社)

编辑:洛宇    责任编辑:周舒

来源:学习时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